引爆银行业危机的那场融资,硅谷银行和高盛做错了什么?
激石Pepperstone(http://www.paraat.net/)报道:
分析师认为,硅谷银行此次股份发行忽视了之前银行业资本重组带来的教训。
3月8日晚间,硅谷银行宣布计划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定向增发等方式紧急融资22.5亿美元,由高盛牵头,General Atlantic 同意以发行价购买5亿美元的普通股。这可以说是为硅谷银行量身定制的救援计划。
幸运的是,硅谷银行所筹集的资金超过了其出售几乎所有“可供出售”(AFS)债券投资组合而损失的18亿美元。但到了第二天,这次发行却惊人地失败了:储户纷纷提款,股价暴跌,投资者不愿以任何价格购买这些股票。
周二,前美国银行股权资本市场全球主管、金融服务公司 Seda Experts 董事总经理 Craig Coben 在发表在媒体的专栏文章中表示,虽然现在讨论硅谷银行是否资不抵债,或是否本可以免于破产还为时过早,但此次股票发行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2008-2009年银行业资本重组带来的教训。
Coben 曾参与过欧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几次银行业资本重组。他认为,在动荡的资本市场中,“愚蠢和聪明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有几个指导原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筹集股本要比需要的多,也要比监管机构要求的多,不要只是填补资金缺口;二是股票发行必须需要包销。
在这两个方面,尤其是第二个方面,硅谷银行的股票发行都失败了。
硅谷银行此前宣布,其出售的210亿美元债券投资资产,因利率上升而遭遇18亿美元税后亏损,因此计划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定向增发等方式紧急融资22.5亿美元,以弥补损失。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在平时,硅谷银行的融资声明并不会引发太多联想,然而与此同时,“币圈友好银行”Silvergate 也宣告倒闭。想象这个场景:币圈银行暴雷的新闻还在电视上滚动播放时,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大银行却宣布出现巨额亏损,需要融资。这显然会令市场揣测,这家大银行是不是遭遇了流动性危机,所以急于融资脱困。
投资者早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就认识到,银行的问题很少是孤立的或得到有效控制的。
Coben 认为,更大的问题是,硅谷银行的此次发行没有进行股票包销,也没有进行股份认购。理想情况下,高盛会在股票发行前与一小群投资者进行“穿越墙”(Wall-Crossing)式的交谈。 这是一个向投资者披露重大非公开信息、秘密试探投资者是否有兴趣参与交易的流程。
但高盛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也不过是从 General Atlantic 获得5亿美元的基石订单(一种提前订单,对成功发行起到重要作用)。Coben 认为,也许是时间不够,也许是其他投资者不喜欢这笔交易,更也许是硅谷银行和高盛认为他们不需要这样做,General Atlantic 订单已经足以安抚市场。
Coben 表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硅谷银行是一家欧洲银行,那么挽救它免于破产的机会就会更大。在配股发行中,投资银行承销的新股认购,价格通常较经稀释调整后的股价有30%至40%的折扣。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收益都是有保证的。配股发行使大多数欧洲银行能够在上次金融危机中进行资本重组。
Coben 还指出,不可否认,硅谷银行的此次发行很难执行。美国投资者大多不熟悉这一机制,当恐慌情绪袭来时,人们很难对一种新的结构产生信心。但这只能说明,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来安抚市场的紧张情绪,让他们相信硅谷银行能挺过这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