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大厂梦”搅动“高考志愿”?
激石Pepperstone(http://www.paraat.net/)报道:
量化大厂的“渗透”,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距离2024年全国高考还有半年之久,量化二字却影响着诸多高三学生“脑神经”。
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帖子,让互动者“言及必称量化”······
选什么样的专业,决定着是否有机会能进量化大厂挣高薪,这个问题越来越“容易”回答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高校新设专业成话题
近日,网络社区出现一则帖子,关于北京两所大学计划在2024年高考推出“金融+计算机”双学位。
此贴发出后,立刻引来互动。一位网友“直觉性”反应:这专业能搞量化吗?
这句话试图在表达:这个双学位的学历能否进入到量化投资机构。
上图中,这位网友言语间,并不认为这个“新专业”能成为量化私募的“敲门砖”,于是给出一个建议:“得配个清北的硕士才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两所知名大学,一所为培养经济专业人才为主的高校,另一所则是培养理工科技人才的高校。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7月中旬,两家高校对外宣布进行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打造“计算机+金融”创新交叉培养模式。
网络空间惹“非议”
上述帖子的其他互动中,一位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评论,认为上述双学位在量化行业“竞争力”未必足够,具体原因归纳如下:
其一,当前相关财经类高校的金融专业“不太香了”。
其二,推出与计算机结合的双学位属于“自救”,扭转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其三,“金融+计算机”的专业结合模式,瞄准的就业方向是量化基金程序员,但编程属于技术活,所学习的时间比纯计算机专业少了一半。
另一位评论者——注册信息显示为某重点高校软件专业人士,十分直接地指出:金融学属于软性学科,一个工科背景学生沉下心半年就能搞定。
虽然互动中充斥着”不屑“的观点,但仍有人抱着乐观情绪。
比如,“一旦(双学位)毕业生少量进入量化私募,生源就会暴涨“。
“引流”量化行业?
资事堂发现:国内一些顶尖高校都在尝试“金融+”的专业设置,借此增加理工科的专业辨识度。
比如:浙江的一所大学经济学院有一个数字金融的双学位项目,也就是“金融+数学” 的专业组合,一位高校领导曾评论:”这个双学位实际有点类似于量化金融方向。“
再如:国内两家千亿私募合作的一家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科技双学位实验班。
相关必修课程包括:Python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金融、数据管理与分析、公司金融等。所宣传的就业方向中包括公募基金和量化私募。
其中,Python与机器学习就是量化投资的核心课程,目前社会上很多培训课程都围绕于此,吸引了诸多梦想转行量化的人士。
此外,该实验班的选拔考试笔试内容是数学、逻辑、方案解决等,这与量化投资需求人才底层知识结构,有着很强的重叠性。
重点“生源校”早已试水
多家量化大厂对资事堂表示:他们的校园招聘非常看重本科毕业学校,重点生源校当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此外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
以清华大学为例,自2020年起该校设置了计算机与金融双学位专业班级名称,入选的三十名大一新生被分入计算机系与经济管理学院两个代管院系。
当年,不乏有“姚班”入选者——量化私募高度看重的生源——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放弃“姚班”的机会,入学后选择进入上述双学位班,这一年有11个理科状元就读于此。
可以看出,顶尖学府中的理工科学霸,寻求“金融+”的意愿甚是强烈。
此类复合专业班,直接或间接形成了量化大厂的人才池,而且契合度较高。
而这种趋势可能还将不断强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