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年内港股最大IPO,美的赴港募资250亿的隐喻
激石Pepperstone(http://www.paraat.net/)报道:
白电龙头距离登陆港股还差临门一脚。
9月9日,美的集团(000333.SZ)盘前发布全球配售计划,9月9日-12日,美的将在港股全球发售4.92亿股,约占发行前总股本7%。
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约2461万股,约占发售总数的5%,国际发售4.68亿股,约占发售总数的95%。
承销商另有15%超额配售权,若发售量调整权和超额配售权被完全行使,美的将至多发行6.51亿股,约占发行前总股本的9%。
美的集团此次发行价定于52港元/股-54.8港元/股,按9月6日汇率估算,较当日A股收盘价折价约21%-25%。
若按基准发行规模4.92亿股测算,美的此次募资总额约达到255.9亿-269.7亿港元,有望创下今年港股市场发行规模之最,几乎十倍于上半年最大港股IPO 项目茶百道(2555.HK)。
美的预计将于9月13日确定发行价,于9月17日挂牌上市。
从资产负债和现金流情况来看,美的似乎并不缺钱。
2017年至2023年,美的的资产负债率始终维持在65%左右。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美的在手货币资金达到达到历史高点1020亿元,基本能覆盖短期借款186亿元和应付账款及票据1082亿元。
原因或在于美的对开拓海外市场的紧迫需求。
一名华东私募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美的去港股上市,一方面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打破了走沪港通和深港通渠道的外资对美的30%的持仓比例上限,在A股市场景气度低靡的情况下,美的拓宽了面向全球投资者的融资渠道。
不过难处或在于,靠OEM代工起家的美的,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或有不足。这也与海尔智家(600690.SH)品牌出海的路径相区别。
据欧睿数据,美的自有品牌在海外大家电领域的市占率较低,比如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市占率仅为0.8%。作为对比,海尔智家在北美市占率超过10%。
这一差距或也加剧了美的去港股募资助力出海业务的紧迫性。
9月9日,美的集团低开低走,收跌3.06%至61.09元/股。
港股的新巨无霸
按基准发行规模4.92亿股测算,美的此次募资总额约达到255.9亿-269.7亿港元,有望创下今年港股市场发行规模之最。
美的集团IPO的基石投资人投资人包括中远海运(香港)、UBS AM(Singapore)、Golden Link(比亚迪全资持有)、Metazone Link(HK)Limited(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等,合计认购12.56亿美元(约合97.93亿港元)。
从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融资表现来看,40家公司合计IPO 132亿港元,仅约为美的集团此次融资额的一半。
而将时间范围拉长,近三年港股最大IPO项目分别为2021年快手(1024.HK)募资483亿港元、2022年中国中免(1880.HK)募资162亿港元以及2023年珍酒李渡(6979.HK)募资53亿港元。
美的的募资额也有望仅次于2021年IPO的快手和京东物流(2618.HK)(283亿港元),成为近三年来的第三大IPO项目。
和同行相比,美的集团的发行定价显得有些“低估”。
按9月6日汇率估算,美的集团52港元/股-54.8港元/股的发行价较当日A股收盘价折价约21%-25%。
作为对比,同期AH同股同权上市的海尔智家折价率仅为11%。
美的集团的这一发行定价或反映出其南下募资的紧迫性。
原因或在于,美的需要的是拓展海外业务的外汇。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美的在手的外币项目货币资金余额仅为494.5亿元,勉强覆盖用外币结算的长短债。
对于并购海外品牌、以及海外布局产能等资金需求来说,尚不足以支持进一步扩张。
此前美的曾通过海外发债筹措资金。
2016年、2021年和2022年,美的分别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得8亿美元、12亿美元和4.5亿美元资金。2016年发债时、美的明确提出用于支持其海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名华东私募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美的去港股上市可提高资本运作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便于日后为海外业务团队提供股权激励。
出海紧迫
面对国内家电市场增速的显著放缓,被美的视为“当下最核心的战略之一”的国际化业务正在加速推进。
据奥维云网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白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7%至2319亿元,但同期家电累计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18.3%至3479亿元。
如此背景下,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明确提出海外市场发展目标是在2025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美元(约合2900亿元),国际市占率达到10%。
2016年以来,美的国外业务营收占比始终稳定在40%左右。
2023年国外业务实现营收1509.06亿元,同比增长5.79%,占比40.56%。但相较400亿美元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次赴港上市,美的募资用途中过半与其海外扩张动作有关,计划用于全球研发投入、智能制造体系及供应链管理升级、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以及补充运营资金。
华安证券分析师陈姝认为,海外市场为美的重要的增长驱动力,港股上市有望进一步加速其自主品牌及ToB业务的全球布局。
在2016收购东芝的白电业务之前,美的主要以OEM代工的形式实现出海。
2016年,美的相继发起了对东芝白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以及库卡机器人的收购。
收购完成的次年,美的的国外业务营收从上一年的641亿元激增至1040亿元,同比增长62.18%,自此美的海外收入始终维持在千亿以上。
反观海尔智家则要更早开启全球“扫货”。
2011年,海尔集团收购日本三洋电机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白电业务,2012 年收购新西兰高端家电品牌品牌 Fisher&Paykel,二者在2016年被装入上市公司海尔智家。
2016年和2018年海尔智家再度出手,分别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白电业务和意大利Candy。
由此,海尔智家在不同价格带构建了家电的品牌矩阵,在不同市场主推不同的家电品牌。
比如通用主攻北美、Candy主要市场在欧洲,三洋则立足于日本和东南亚市场。
这在美的和海尔智家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市占率上也有体现。
根据欧睿的数据,2023 年美的自有品牌在北美销量市占率为 0.8%,在日韩澳新、拉美、东欧、中东非、东南亚等地的市占率在3%-5%之间,与国内29.8%的销量市占率相去甚远。
作为对比,2023 年海尔在海外家电市场的品牌销量市占率位居第一,其中北美、东欧市占率超过 10%,西欧、日韩澳新、东南亚销量份额在5%-7%之间。
2023年,美的提出“OBM第一”战略,开始主推自有品牌产品。
但挑战在于,培育品牌的周期远比代工的产能放量要更长,投入也更大。
信风(ID:TradeWind01)从接近美的人士处获悉,为支持自有品牌的销售,美的近年来在海外建厂增加产能供给,营销层面则发力体育赛事赞助。
这一投入导致海外OBM的利润率目前低于OEM。
2023年美的海外OBM占比约为40%,短期目标为占比提高至50%。
目前来看,继续全球收购或仍是美的可以依赖的路径。
去年,外界就曾传出曾传出过美的探索对瑞典品牌伊莱克斯的收购,但由于“无法满足伊莱克斯及其最大股东Investor AB提出的所有要求”,这笔收购被暂时搁置。
再看即将登陆港股的美的,面对若未来可能抛出的收购,或许能够开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