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关税:特朗普可能并不傻,但绝对不聪明
美国政府于2025年4月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以“公平贸易”之名掀起全球市场震荡。这项政策声称通过“关税税率绝对对等”实现贸易平衡,却在理论逻辑与执行层面暴露多重悖论。从数据造假到规则破坏,从经济误判到政治投机,其政策设计不仅未能解决美国贸易逆差,反而引发美股两天内蒸发6.5万亿美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为什么说“对等关税”是大错特错
美国政府以“对等关税”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无论是从税率计算还是从其背后的政治经济考量来看,都充满了“美国优先”的霸权逻辑,是对美国人民与国际社会的迷惑与欺骗。
1.基本概念混淆,计算方式简单粗暴。特朗普团队宣称的“对等关税计算公式=(出口额-进口额)/(进口需求弹性*关税转嫁率*进口额)”,但从实际公布的数据来看,所谓的对等税率就是用美国对各国逆差比上该国进口额再除以2,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统计学缺陷。该公式将贸易逆差直接等同于关税税率,例如将印尼对美贸易逆差占比64%换算为32%的惩罚性关税。这种算法刻意混淆了关税与贸易差额的本质区别——印尼对美实际平均关税仅为7.3%,而美国通过数据操纵制造的“高关税假象”,实质是为单边保护主义寻找借口。更荒谬的是,美国商务部将中国13%的增值税全数计入“隐性关税”,却选择性忽略本国销售税对进口商品的叠加影响。这种双重标准下的“对等”,本质上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解构与重塑。
2.违背经济规律政策逻辑混乱。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战转嫁美国国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却无视美国服务业虚化与产业空心化已形成恶性循环的客观现实。当前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50年的28%萎缩至10%,自动化技术已取代83%的传统制造业岗位,用关税手段倒逼制造业回流注定徒劳无功。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莫尔森·哈特作为一位拥有15年一线制造业实战经验的美国消费品公司首席执行官,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低估了制造业回流的难度》的文章,尖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无法重振美国制造业,而且会让美国更穷。所谓“关税能救‘美国制造’”不过是致命幻觉。在他看来,大规模重启制造业,美国的电网、公路和港口将承受巨大压力,而当前,美国的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支撑这一转型。此外,美国关税政策朝令夕改,法律环境的高度诉讼风险以及关税的结构性错误等也让美国的制造业回流面临压力。他还提到,虽然当下美国仍然需要制造业,但制造业已不是美国的“主赛场”,不应“强攻”。
3.滥用“对等关税”扰乱国际税收规则。美国的“对等关税”内容极为宽泛,甚至直指贸易伙伴内部的经济制度安排。对数字服务税与关税概念的混淆是美国政府滥用“对等关税”,干预他国内部制度安排、扰乱国际税收体系的集中体现。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重启对数字服务税的相关调查,此举显示美国有意寻求对数字服务税征收报复性关税。从客观实践来看,当前数字服务税一般是通过对数字产品或服务征收商品税、服务税、增值税,或是针对特定数字服务收入门槛设立新税种等国内税的方式征收。但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滥用“对等”概念,用贸易制裁代替多边主义框架下的改革与合作,将数字经济引发的规则问题升级为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导致跨国数字企业出海合规成本上升,阻碍全球数字经济增长与创新。
4.以“对等”之名破坏全球多边贸易体系。WTO总干事伊维拉指出,美国单方面对60国加征最高49%的关税,直接违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条最惠国待遇原则。更具挑衅性的是,美国将“国家安全例外条款”滥用至农产品领域。比如,美国曾将钢铁进口与“国防工业基础安全”挂钩,而越南农业补贴可能被曲解为“通过低价农产品冲击美国农场主生存能力,进而威胁粮食供应链安全”,于是对越南钢铁征收高额关税。这种泛安全化操作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2025年4月7日大豆期货价格已跌破10美元/蒲式耳,创2008年以来新低,爱荷华州等主产区压榨厂三分之一停产。全球贸易规则在此过程中加速瓦解,2025年4月全球贸易预警系统(GTA)记录的新增保护主义措施较上月激增。
二、为什么说“对等关税”危害极大
近日,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收缩,也从事实层面印证了美国“对等关税”已经对国际经贸秩序与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
政策设计的漏洞直接导致市场恐慌。标普500期货在政策公布当日下跌3.9%,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两天内美股市值蒸发量相当于德国全年GDP总量。这种剧烈波动源于市场对供应链断裂的深度担忧。例如,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54%复合关税(20%基础税+34%惩罚税),将直接导致每部iPhone成本上涨约120美元,迫使苹果公司考虑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然而,在2024年iPhone15的生产季中,印度工厂的工人效率低下,返工率高达34%,导致产能暴跌50%,而中国工厂则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组装精度控制在0.02毫米。此外,全球汽车产业同样遭受冲击,正如前福特CEO菲尔兹指出,关税政策将导致汽车价格进一步上涨,美国组装车辆平均成本会再攀升3285美元,同时,美国本土生产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因依赖中国稀土材料面临进一步增加成本的风险。
政策背后的民粹主义更值得警惕。特朗普在威斯康星州竞选集会上宣称“每个关税百分点代表十万个回归岗位”,这种简单化叙事掩盖了复杂的经济真相与选票政治逻辑。彼得森研究所测算,对中国加征54%的关税将使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1200美元,洗衣机、鞋类等商品价格涨幅达15%-30%,随着对中国更高税率的生效,美国国内通胀形势将更加严峻。此外,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新关税政策将使2025年美国GDP增长削减一个百分点,年底的美国失业率可能从当前的4.2%升至4.7%,相当于约50万人失去工作。而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霍尔泽的估算更为严峻,美国失业人数或达数百万级。“对等关税”实质是让美国99%的普通民众为1%的既得利益集团买单。
三、为什么说“对等关税”毫无胜算
应对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挑战,需要超越传统反制思维的战略智慧。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34种商品清单精准锁定农业与能源领域,爱荷华州大豆库存积压量因此达到历史峰值,迫使美国能源企业削减15%的页岩油投资。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日均处理金额在政策出台一周内激增47%,26个国家宣布建立本币结算应急机制,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很难守住2024年底创下的57.8%的历史低位。这种“多维度反击”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避免落入“关税竞赛”的陷阱。
历史经验昭示,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终将付出代价。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使全球贸易额暴跌66%,当前全球贸易依存度是当年的4.2倍,这意味着特朗普关税的破坏力可能远超预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警告,若关税战持续至2025年底,全球GDP增速将下降1.2个百分点,相当于抹去一个相当规模的经济体。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唯有回归多边框架、重塑规则共识,才能避免全球经贸体系滑向深渊。
总而言之,美国执行的“对等关税”建立在多重逻辑谬误之上。因为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依赖于规则共识,而非强权博弈。从经济理论到现实数据,从历史教训到全球价值链规则,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无法解决美国的经济困境,反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美国而言,真正的“对等”不应停留在关税税率表上,而应体现在创新生态培育、劳动力技能升级、基建现代化等深层领域。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创造着较弗里蒙特工厂低65%的制造成本时,美国更应反思本国土地审批效率、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制度性缺陷,而非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毕竟,21世纪的贸易公平,终究要依靠制度优势与创新活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