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指数、国债多利好落地:北交所的“周岁礼物”
激石Pepperstone(http://www.paraat.net/)报道:
在设立满一年的时间节点上,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迎来了更多的制度红利。
2022年9月2日晚,北交所一方面就《融资融券交易细则》启动了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其距离两融交易已经进入倒计时;另一方面正式公布了有关北交所的指数管理细则,并按照市值规模、流动性等要素正式酝酿发布了北交所的首个指数——“北证50”的编制方案。
两融交易和指数化的开闸,将吸引配置盘、多策略资金的涌入,并有望为北交所引入更多“活水”提高交投活跃度,促使流动性进入良性循环的上升通道。
新的红利礼包并不止于股票业务,证监会9月2日晚还宣布,将在北交所启动国债发行业务,这意味着北交所的债券市场建立也已着手启动。
不过诸多因素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北交所的扩容进度。
例如目前多数公司的市值体量偏小;IPO“后备军”仅局限于新三板市场;部分公司转板沪深市场寻求高估值的意愿不减;堪比科创板的50万元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仍然相对较高,但企业却并不具有如科创板一般的“硬科技”光环。
以上种种,都是这家刚刚满岁的证券交易所需要直面的困境。
增量资金将至
经过一整年的建设,现阶段的北交所市场已小有所成。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Wind数据发现,经过一整年发展后的北交所截至2022年9月2日已坐拥上市公司110家,其中有多达23家企业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身份,行业则涵盖了光伏、生物医疗、半导体、通信等多个热门领域。
尽管如此,但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的不足仍然是这家年轻的交易所最被市场诟病之处。
成立的一年来,北交所仅有70个交易日的单日总成交金额突破10亿元之上,而期间多达61个交易日总成交额还不到5亿元;2022年前8个月北交所累计成交额仅有1303.19亿元,占A股总成交额比例仅有0.08%。
换手率上,北交所设立以来的多达84个交易日的单日换手率不足1%;远低于同期沪深两市分别达1.68%和2.86%最低的单日换手率。
低迷的成交显然不利于一家新交易所的发展壮大,而北交所恰逢周岁之际释放的上述制度红利亦被市场视为一场“久旱逢甘露”。
无论是两融的开闸,还是铺垫被动投资的指数化建设,均在指向了“吸引更多增量资金进入北交所”这一目标。
但亦有交易人士指出,考虑到北交所特有的“30%涨跌幅”制度安排,这有望为日内回转交易策略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
“30%的涨跌停限制意味着单日波动上限和下限都被进一步打开了,如果日内波动率比较可观,是很适合做日内回转交易的。”华中一家私募机构交易员表示,“其实创业板的涨跌幅改为20%之后,也吸引了不少日内资金的进入。”
但由于A股市场普遍实行T+1交易制度,因此两融就成为了日内交易的重要工具。
“目前做日内主要还是需要靠融券,而北交所两融开闸后,的确有可能会吸引一些日内策略资金的进入。”上述交易人士指出,“这类资金其实相当于‘小做市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的活跃度。”
在当前北交所公司数量较为稀缺的当下,北交所的两融规则也尽可能的将全部已上市标的纳入了两融范围。
“北交所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本规则实施前已上市的北交所股票,自实施之日起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范围。”北交所表示,“会员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其向客户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具体名单,该名单可以小于但不得超出本所规定的范围。”
“两融的范围越大交易便利性越高,像沪深市场两融标的都是有限范围的,有的还要‘绕标’。”上述交易人士指出,“不过初期北交所标的可能也会面临波动率不足的情况,这并不利于日内策略操作。”
与此同时,作为北交所首个指数——北证50指数编制方案及指数新规的出炉,也意味着北交所即将为配置盘机构打开被动投资的大门。
“北证50指数出炉后,公募机构可能会通过指数发行相应的指数产品甚至是ETF;另一方面也会聚集相应的配置盘机构,尤其是对配置超小盘标的感兴趣的资金。”一位中字头券商人士表示,“被动资金的进入也有望对北交所的流动性带来提振作用,当然这也建立在北交所公司未来会越来越多的基础上。”
前路荆棘犹存
这并不是北交所制度红利礼包的重点。
多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包括做市商机制等在内的改善流动性举措也在被北交所加速研究和酝酿。
尽管如此,但当下仍然有诸多因素阻碍着北交所流动性的改善。
首先是多数公司整体市值体量仍颇为“袖珍”。截至2022年9月2日,110家北交所公司中多达76家公司市值不超过10亿元,占比接近7成;相比之下市值高于20亿元的公司数量仅有12家,超过百亿的仅有贝特瑞(835185.BJ)、连城数控(835368.BJ)、吉林碳谷(836077.BJ)三家。
如此现状注定了北证50指数在初始阶段大概率仅作为一只超小盘指数存在,这显然会加重配置盘资金的观望情绪。
其次,即便是北交所市值超过百亿的龙头标的,其换手率也仍然远低于沪深市场同体量水平。例如9月2日收盘市值已达422亿元的“北交所一哥”贝特瑞,其9月2日当天换手率仅为0.07%,不但低于市值相仿且同题材的盛新锂能(002240.SZ)的2.79%,甚至还低于作为地产股的绿地控股(600606.SH)。
尽管坐拥百亿市值且头顶锂电负极龙头的标签,但如此之低的换手率,无疑会给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带来难题。
再次,市场活跃度不足时最受冲击的莫过于北交所公司的估值中枢——截至9月2日,北交所估值中位数仅为18.54倍,不仅低于同期创业板的34.15倍和科创板的42.23倍,甚至还不及主板的21.38倍。
不理想的估值体系,一方面更容易诱使更多潜在的拟IPO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前往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另一方面既有的转板机制也可能导致存量企业流失,今年以来已有观典防务(688287.SH)、泰祥股份(301192.SZ)、翰博高新(301321.SZ)等多家前北交所企业纷纷转板至沪深市场。
不及预期的估值本就遏制了IPO企业选择北交所上市的意愿,而北交所“潜在项目池”又被限定于“新三板的创新层企业”的制度安排,又进一步给不少非新三板的优质企业增加了上市的难度。
总体而言,中长期资金、优质企业的“双重不足”,仍然会成为北交所通往做大做强道路上需要克服的重要难关。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